招贤纳士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得不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才能有真正的富人来统治。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三 国家就是家庭与乡村结合成为一种完美自足的生活,所谓完美自足的生活就是说幸福与荣誉的生活。政治社会的存在是为了高贵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共同相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的政治主张。他是如何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归纳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三位东西方先哲政治思想的相似之处。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说“质(质朴)胜文则野,文(文采)胜质则史(虚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的中庸”。下列对两位圣贤的话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材料都体现的是中庸思想
B、都反对过度与不及,推崇恰到好处
C、认为中庸是美德,也是正确的思想方法
D、知识即美德,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据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等)
(2)材料二中图13,14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英国有识之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3)根据材料四,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大文明在哲学思想上各有侧重,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甲、参悟生死问题;乙、探索人的理性;丙、规范社会秩序。与上述内容相对应的国家应是 ( )
A、中国:甲;印度:乙;希腊:丙
B、中国:丙;印度:甲;希腊:乙
C、中国:丙;印度:乙;希腊:甲
D、中国:乙;印度:丙;希腊:甲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儒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行为,羊贩子吴狱氏再“不敢朝饮其羊”(早上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以增加重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孔子依靠法制维护市场秩序
B、孔子关注民生,主张诚信
C、孔子反对商业欺诈
D、当时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荀子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子 ( )
A、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B、把君臣关系置于“礼”这一最高原则下
C、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D、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
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是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处,安危所系
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④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