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纳士
北魏初年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在这一制度下
A、农民可以自由从事工商业
B、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农民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
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通典·田制》规定的授永业田:“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石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          
A、助长了土地兼并的风气
B、以发展军事为主要目的
C、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D、对特权阶层存在双重性
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这一农具是
A、灌溉工具
B、播种工具
C、除草工具
D、耕土工具
《吕氏春秋》写道:“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表明战国时期          
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
B、“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
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
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屯田制
C、均田制
D、摊丁入亩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对材料信息比较全面的解读是
A、描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B、描述了小农经济的场景
C、反映了均田制对农民的束缚
D、批判唐朝工商业的落后
《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华民族的“安土重迁”思想根源是中国古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巩固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农耕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