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均制定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其主要目的在于          
A、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D、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西方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A、宗法观念浓厚
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个人观念淡漠
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
《吕氏春秋》载:“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其表达的是          
A、分封制造成的动乱
B、宗法制形成的稳定
C、分封制形成的稳定
D、王位继承制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五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