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古籍从“藏”到“用”最后至“活”的飞跃。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首先,将古籍扫描并处理成图像文件。其次,通过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图像文件中的文字识别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电子文本。再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文本进行基础性加工,包括自动断句、标点以及词语切分等。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 目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该位置断句。例如,输入“论语云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模型应预测为“(B-BOOK)(E-BOOK)S(B-PER)(E-PER)OOSOOOO”,其中,“B-BOO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OOK”表示书名结尾的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B-PER”表示人名开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号。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算机自动标注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模型预测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由此,海量的典籍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文本,从而降低普通人阅读古籍的难度,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保护。 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 (取材于周余姣、胡韧奋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籍的一项是( ) A. 《三国志史传》散页(刊刻于明代,2018年发现于日内瓦图书馆) B. 《韩柳文研究法》(林纾,1914年铅印本,研究韩愈、柳宗元古文的著作) C. 《秦妇吟》残卷(唐·韦庄,1900年发现于敦煌藏经洞) D. 《春秋左传》(明代刻本,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籍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籍采用的纸张体现了古籍的文物价值。 B. 中医古籍所记载的药方体现了文献价值。 C. 艺术价值不只包括古籍版印工艺的价值。 D. 古籍的其他价值都附着在其文献价值上。 3. 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子”应标为“(B-PER)(E-PER)”。 B. “愀然”应标为“OS”。 C. “正襟”应标为“OO”。 D. “问客”应标为“SO”。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善古籍的收藏条件属于原生性保护,可以保护其文物价值。 B. 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 C. 实现古籍从“藏”“用”到“活”,只能依靠人工智能技术。 D. 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 5.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让古籍“活”起来。
20. 语言基础运用。 ①2013年起,北京加大力度治理大气污染。②2017年,在大气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坚行动部署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空气治理要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抠,由此开展“一微克”攻坚行动,综合运用科技、执法、管理等手段,精准治理大气污染。③2019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值首次进入“40+”,创历史新低。④截止2020年底,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在“十三五”规划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与2013年相比,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的浓度值均大幅下降。⑤这些治理措施也为2022年的北京贡献了清澈的“冬奥蓝”。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②句中的两个画线部分可以互换位置。 B. ③句中的“首次”换为“首先”,句意不变。 C. ④句中的“截止”应换为“截至”。 D. ④句中画线的语句没有语病。 (2)不改变句意,请用“得益于”改写⑤句,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五.古诗文阅读
(共 3 小题)
收 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取材于《汉书·贾谊传》)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无道之暴也 暴:短促 B. 所上者告讦也 讦:揭发 C. 道之以德教 道:引导 D. 祸几及身 几:大多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 B. 是故法之所用易见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 C. 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D. 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顾不用哉 难道反而不用(赏善罚恶)吗 B. 皆以积渐然 都凭借积累渐变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 C. 汤武之定取舍审 商汤和周武王审查并制定治国的方略 D. 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实来考察上述言论呢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培育美好的品德要从小做起,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 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情。 C. 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实验证。 D. 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 10. 请归纳文章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1.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 “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 “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 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 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 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13.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