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
①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②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③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列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运用 ③水利灌溉的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 )
A、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 )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注重因地制宜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下列对汉代田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以农耕经济为主
B、兼营手工业
C、童仆须卫戍田庄
D、田庄之间交往频繁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 ( )
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中国古代铁犁牛耕技术发达
D、中国古代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届世界领先地位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余秋雨的演讲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古希腊城邦史》

请回答:
(1)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应怎样正确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