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是    
A、引发了十月革命
B、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C、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对于战争,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德军参谋总长毛奇认为:“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而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司马穰则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材料二  1995年,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1)试对材料一中毛奇与司马穰不同的战争观做简要归纳与点评。(8分)
(2)材料二中麦克纳马拉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在冷战后的重要表现(任举两例)?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7分)
19世纪初英国曾参与反法同盟;20世纪初却又同法国结盟。这说明
A、英国外交政策反复无常
B、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
C、英法两国有共同的利益
D、英国对法国实行双重标准
现在,我们正要对这个与自由为敌的真正敌人应战,必要时,我们将竭举国之力,以抑制和摧毁它的野心和实力。……因而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而作战。
——美国总统威尔逊
对这个演说,有人画了一张《后来之客》漫画。
回答:
(1)这篇演说发表的时间应在什么时候?(2分)
(2)威尔逊提到的“对这个与自由为敌的真正敌人”指谁?“应战”指什么事?(2分)
(3)对于材料中的“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而作战”的观点和《后来之客》漫画的观点,你赞成哪一个,说明理由。(3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其根源是什么?这种趋势对国际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没有引起大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洲调查。但是,豪斯在与英国和德国两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印象。
材料三: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700万美元。---材料均摘自《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豪斯的“印象”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果如何?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版图,其中变动最大的是          
A、爱琴海地区
B、奥匈帝国
C、德国
D、法国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半岛的矛盾空前激化,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最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时期尖锐复杂
B、有的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C、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地进行扩张
D、欧洲列强纷纷介入扩张自己的势力
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1914年俄军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