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检索 :
-
教材版本 :
-
课本 :
-
题型 :
-
难易度 :
一般认为,唐朝以前,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实行“诸应分田者及财务,兄弟均分”。明清更是规定:在分配遗产时,“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
A、嫡长子继承制逐渐解体
B、庶子与嫡子关系逐渐趋于平等
C、三纲五常观念受到冲击
D、妻妾地位逐渐处于平等的地位
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安徽项氏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主要说明
A、祠堂文化大为盛行
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宗法制影响深远
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孟子》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这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礼乐制度崩溃
C、宗法制的影响
D、人本思想盛行
孔氏族规中规定:“忤逆父母,凌辱尊长及纵容妻妾辱骂祖父母、父母,……,笞责三十。甚,革胙(祭品)除派。至大反常,处死,……”对这些族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合乎三纲五常
B、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
C、体现宗法文化的延续性
D、有利于分配政治权力
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
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A、血缘亲疏
B、地位尊卑
C、长幼有序
D、先帝遗愿
学者黄中业指出,“分封”一词源于《左传》,指的是周初“封建亲戚,以屏宗周”。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
B、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C、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
D、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