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检索 :
-
教材版本 :
-
课本 :
-
题型 :
-
难易度 :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最主要的特点是
A、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西周社会阶级等级严格
D、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割断人神之间的脐带以后,人类本身、氏族本身的自然血缘关系便成为压倒的因素。正是在这种观念驱使下,古代血族关系的遗存,到这时便以完整、严格的制度形式得到强化和巩固,并流播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中的“制度”主要盛行于
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清人袁枚认为,封建是“道可行而势不可行”。他说:“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袁枚主张实行分封对抗专制
B、封建本意含有公天下之心
C、后世分封不符合先王本意
D、后世分封体现专制色彩
忠与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家国同构”的观念下,忠孝一体,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
A、中国统一民族的逐渐形成
B、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
C、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D、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6分)
(4)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中国选官制度有何变化?(6分)
下图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四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这种建筑
A、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
B、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性
C、符合尊卑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法
D、是古代小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
《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D、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威
王国维商周时期的政治变革时说:“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动;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该材料反映了
A、官吏选择和任命的出现
B、学在民间取代学在官府
C、嫡长子继承制结束
D、王位世袭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