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检索 :
-
教材版本 :
-
课本 :
-
题型 :
-
难易度 :
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姓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的下属。“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战国时期,豪强各自为政,姓、氏、字的赏赐成为了诸侯内部事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明朝建立后“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同时规定藩王“分王而不锡(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这表明
A、西周和明朝都坚持中央集权
B、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
C、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
D、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关于儒学的起源,《淮南子·要略》说:“……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认为儒学是由继承文武周公的王道政治传统而产生的。周公的王道政治主要是指
A、王位世袭制
B、井田制
C、宗法制与礼乐制
D、郡县制
采邑制是欧洲封建时代,尤其是中世纪早期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将土地及其上面的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层层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从而造成层层附庸的关系。以下采邑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A、两者受封的对象极为相似
B、两者都体现了政权族权二者的结合
C、两者涉及的经济性质不同
D、两者都有利于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
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世官制到察举制
C、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D、从分封制到郡国制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C、立贤优于嫡长子继承制
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主要表明
A、土地兼并不可遏制
B、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C、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
D、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有学者认为:西周国家更像一个家族的扩大,贵族们通过对家族的认同形成对周朝国家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基础是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