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纳士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地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
A、封建制度无法有效运行
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
C、分封世袭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
D、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
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    
A、分封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B、摒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
C、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
D、士族地主得到较大发展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今西安乃古之长安,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周在此兴文立武,制礼作乐,其典章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西周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典章制度”应该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制的出现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主要说明了
A、该地祠堂文化盛行
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宗法制在当地影响深远
D、家规与国典作用一致
《诗经·殷武》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说明商朝
A、普遍实行了分封制度
B、以血缘关系确定国家政治结构
C、统治集团实现了对权力的高度集中
D、稳定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