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注册
当前 :高中历史
小学
数学
语文
英语
初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道德与法治
高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试题篮 ( 0 )
单选题:
0
道
多选题:
0
道
判断题:
0
道
填空题:
0
道
材料题:
0
道
解答题:
0
道
生成试卷
试题检索 :
按章节
按知识点
教材版本 :
人教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华师大版
人民版
课本 :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1
选修2
选修3
选修4
选修5
选修6
题型 :
全部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填空题
材料题
解答题
难易度 :
全部
易
中
难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统一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元朝行省制度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古希腊文明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
英国《权利法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
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大革命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第13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评价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
红军长征
第16课 抗日战争
侵华日军的罪行
第17课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一届政协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西藏和平解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美苏冷战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欧洲联盟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冷战结束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东欧剧变
组卷预览
下图是我国北方常见的四合院。“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这种房屋建筑与生活状态
A、体现唯我独尊心理
B、体现商品经济形态
C、反映尊卑等级观念
D、传递敬天法祖思想
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秦王当了皇帝以后……建立了一个真正的专制制度,取代了古代的神权封建秩序”。其中“封建秩序”对应的是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郡县制
④行省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的这一评价
A、有利于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B、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C、意在赞赏秦孝公善于用人
D、主张“以法治国”来巩固统治
材料一 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礼记·大传》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清·颜元《习斋四存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
(3)据材料四,分析清人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最适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鲁国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频繁地对外用兵,使晋楚两国都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两国都产生了谋求和平的愿望……在华元的调节下,晋楚两国于公元前579年夏,在宋国的西门之外结盟……宋西门之盟,开了春秋时期晋楚两国弭兵会盟的先声。”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晋楚联盟主要是为了抗衡强秦
B、晋楚争霸表明分封制遭到破坏
C、该会盟之后保持了长期的和平
D、华元的调节树立了周王的权威
“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材料揭示了
A、分封制的巩固
B、宗法制的影响
C、宰相制的实行
D、内朝制的推行
我国采铜的历史非常悠久。
材料1:青铜是铜、锡等金属的合金。青铜器在三代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
材料2:《左传》记载:“国之大事,惟(祭)祀与(兵)戎。”
材料3:夏商周三代都城屡次迁移。为发现夏商周三代都城分布的特点与迁移的原因,某学者制作了如下示意图。
图例 △ 都城 ● 铜矿产地 ◆ 锡矿产地
观察图,概括夏商周三代都城分布的特点。(2分)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6分)
按照周礼,贵族使用鼎和簋的种类、数量都有严格规定,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三鼎一簋”。 但是,在位于湖北随州的叶家山西周早期墓葬群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同一墓葬中发掘出19件鼎和12件簋,显示出这位西周早期的墓主人曾侯的地位相当显赫。通过材料中我们得出的认识是
A、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这是西周宗法制的体现之一
B、虽然叶家山墓葬超出规格,但是足以看出当时在贵族内部才能使用鼎簋之物
C、叶家山墓葬超出已知礼制的最高规格,明确显示周天子当时地位极度的衰落
D、政治上的分封制下,墓葬主人僭越权利
第一页
<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