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纳士
有学者认为:在商王康丁之前,商王之子以“大子”、“小子”等称谓表示排行大小的区别:康丁以后,商王之子以“大子”、“长子”等称谓表示主次、嫡庶之分。该学者的研究表明商代已经开始萌发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卿世禄制
《吕氏春秋》载:“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其表达的是    
A、分封制造成的动乱
B、宗法制形成的稳定
C、分封制形成的稳定
D、王位继承制的影响
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制的出现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破坏
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心”相对应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当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郡县制普遍实行普遍建立
C、已实行以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历史学家钱穆形容分封制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其主要含义是    
A、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
B、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
C、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
D、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6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2007年7月,《张学良口述历史》出版。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口述历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A、当事人的所见所闻,是价值很高的一手史料
B、通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和问题
C、对政治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研究作用很大
D、是对文字记载历史的唯一补充
历史学家童书业说:“春秋中年以后,封建组织渐渐向统一国家转移,因之宗族观念的一部便被国家观念所取代;到了战国,‘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大张,于是世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溃了。”材料所述现象表明    
A、国家观念的兴起
B、官僚政治的完善
C、宗法制度的衰落
D、中央集权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