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纳士
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周王室与地方的矛盾得以解决
B、受封诸侯以宗法制传承下去
C、受封者与周天子必有血缘关系
D、各诸侯国上缴赋税给周天子
春秋末年,卿大夫在控制的封邑设立与诸侯国相应的朝廷机构,并拥有独立的武装。其在政治上是治理朝政的国君,在军事上是世族武装的统帅。随着卿大夫势力的不断强大各个封邑之间开始相互争夺、兼并,并向诸侯国君发起挑战,这时的士也不再为主效死,而是“士无定主”。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
B、贵族政治衰落
C、“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D、宗族势力上升
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字,则孟孙叔孙”。由此推论“巫、卜、祝、史、匠、陶、屠”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行业
D、谥号
《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
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
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
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上述材料揭示的主旨是
A、三纲五常
B、家国同构
C、社会起源
D、君主专制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十九次,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姓氏逐渐普及化
C、宗法制逐渐瓦解
D、社会逐渐平等化
有学者认为:不能为了强调伦理型文化的优越面去过度推崇宗法制度。这是因为宗法制度
①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政治       ②建立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
③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             ④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
在古代中国,从商周以下,社会结构中的血缘宗族纽带不仅从未被打破,而且以分化和变形的方式适应了从古至今的千百次社会变革,宗族伦理推广为政治伦理,等级制的亲缘关系支配了一切社会政治、经济活动。材料表明
A、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逐步建立并被强化
B、宗法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直接影响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生活
C、宗法血缘关系随着专制政治的强化而削弱
D、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