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纳士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该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
B、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C、维护宗法制度
D、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这可以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在
A、夏朝已经萌芽
B、商朝已经出现
C、西周正式确立
D、春秋开始瓦解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国家”在英语词汇中有三个单词能代表,但所指具体含义却不同,这分别是“country”(故土,祖国之意)、nation(民族国家之意)、state(政治性国家体制,政府、联邦、州)。而中国只需“国家”一词即能清楚表达,这一高度浓缩而清晰的表达最早源于
A、西周的宗法制
B、宋代的理学思想
C、明清的反专制思想
D、近代救亡的民族理念
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A、“周公……立七十一国”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于    
A、尧
B、舜
C、禹
D、启
《殷周制度论》在谈及周代的宗法制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宁之于天,争乃不生。”其中“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C、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鼎(右图)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
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青铜铸造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