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纳士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
B、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西周利簋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没有赵国的诗歌
A、赵国���远,孔子不曾到达
B、赵国与鲁国当时是敌对的两个国家
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无礼
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
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使“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的国王是
A、舜
B、尧
C、禹
D、启
据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封建”的含义是    
A、封建制度
B、分封诸侯国
C、王位世袭制
D、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观察上面一组青铜器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7分)

2008年12月4日至6日,“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南越国是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其都城番禺是今天广州的前身,也是迄今经考古确认的岭南地区最早的城市。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B、西汉初年,为了巩固统治,曾先后分封了大批刘姓诸侯王
C、分封制是西汉初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到汉武帝时仍在延续
D、“六安王”刘庆应该没有军政大权,只享受衣食租税

成语“问鼎中原”所反映的周朝政治状况是
    
A、王权的大大加强
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宗法制寿终正寝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
C、大哥(25岁)
妾二
D、二哥(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