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纳士
据《史记》载:“(楚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文中的“鼎”是     
A、兵器
B、炊具
C、乐器
D、礼器
《竹书纪年》载:“仲丁迁于隞,河亶甲乙迁于庇,南庚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号之曰殷。……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这反映了①商朝前期政局不稳②盘庚迁殷后政局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发展③商朝势力南至珠江流域④商是当时世界大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  
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王权衰落,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天子独尊
C、周室衰微,大国争霸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公元前579年,宋国约集晋、楚两大国召开消除战争的弭兵会议。会上晋楚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会晋、楚及一些中小诸侯国在宋结盟,盟约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各国都要向晋楚进贡。这两次会议表明 
①大国争霸局面宣告结束 ②大国之间既争夺又妥协 ③中小诸侯从此免于战祸  ④晋楚两大国分享霸权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④
读图:


请回答:
(1)据图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有何积极影响?
(2)图二所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被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原因何在?
(3)图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和后代王朝的土地制度相比有何不同特点?造成其瓦解的时代因素有哪些?
(4)图四可以体现出军机处的什么特点?军机处的设置使清朝的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影响?
古代中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都有自己的历史。分析右图,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特点在于它们
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D、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上人们往往把分裂走向统一或国家制度的改变称为“社会大变革”。如果以这个标准看待下列史实,你认为不能称为“社会大变革”的一项是:  
A、武王伐纣、灭商建周
B、隋军南下灭陈
C、春秋战国时的分封制变为郡县制
D、清末民初由专制走向共和
西周武王时期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这样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这样的层层分封对西周初年的影响主要是
① 加强了西周王室的统治        
② 使西周的疆域得到扩大
③ 造成了对抗王室的诸侯割据势力
④ 姬姓王族控制了中央以至各个诸侯国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图9为出土的一套东周时期的“9鼎8簋”,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状况,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
A、周天子墓葬
B、诸侯国君墓葬
C、士大夫墓葬
D、士的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