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注册
当前 :初中历史
小学
数学
语文
英语
初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道德与法治
高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试题篮 ( 0 )
单选题:
0
道
多选题:
0
道
判断题:
0
道
填空题:
0
道
辨析题:
0
道
解答题:
0
道
材料题:
0
道
生成试卷
试题检索 :
按章节
按知识点
教材版本 :
人教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华师大版
川教版
中图版
中华书局版
课本 :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题型 :
全部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填空题
辨析题
解答题
材料题
难易度 :
全部
易
中
难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
第3课 华夏之祖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尧舜禹的“禅让”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
夏朝的灭亡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夏商周时期奴隶的悲惨生活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
商鞅变法
夏商周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夏商周的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先秦时期的冶铁技术
文字的演变
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扁鹊)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老子和孔子
百家争鸣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文景之治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汉朝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汉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昭君出塞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汉与欧洲的往来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纸的发明和改进
张衡和地动仪
秦汉时期的数学天文成就—《九章算术》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秦汉时期的秦兵马俑等艺术成就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司马迁与《史记》
汉赋和汉乐府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祖冲之与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郦道元和《水经注》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组卷预览
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有10分。)
小题1: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是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小题2:识图填空:如下图,图一名称为
,图二为唐朝时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
。
小题3:唐朝陶瓷业发达,
造型美观,是世界工艺的珍品;北宋兴起的
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
小题4:唐朝诗人
写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北宋词人
写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小题5:从
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
最后完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学发展更显风骚。
(1)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且其作品被称为“诗史”的诗人是______。
(2)“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评价的是宋代词人______。
(3)堪称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的是______。
看图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隋朝大运河 图二
材料二 整座皇宫,布局严谨、气势恢宏、装饰辉煌。明朝14位皇帝和清朝10皇帝,先后居住在这里,行使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请回答:
(1) 写出图一中A、B、C、D所代表的四个河段?请你为图二取个合适的名称。
(2) 图二所示工程于2007年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根据所学知识说说其入选的原因。
(3) 材料二中的“皇宫”指什么?(1分)它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依据是什么?
(4)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国家在建设大型公共工程时应注意什么?
某中学九年级一班学生在讨论“什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时,产生了分歧,大家各执已见。于是分头收集资料,查找相关的历史知识。请你也参与进来吧!
任务一 梳理知识
知识点:铁农具 蒸汽机 机器 电机 电车 电灯 内燃机 汽车
(1)按照表中的提示,完成下表。(7分)
新发明、新创造知识脉络表
按时间分类
按属性分类
知识点
时间
知识点
时间
①(1分)
春秋战国
铁农具
(1分)
(答出生产工具的意思即可)
蒸汽机 机器
②(1分)
(2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科技创新、发明
③(2分)
(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二次工业革命
机器 电车
电灯 汽车
因科技发明而产生的生产、生活工具
任务二 解决问题
(2)通过探究,同学们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1分)?请根据“任务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4分)
甲: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乙:科技的发明与应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3)同学们形成这两种观点的原因是什么?(1分)
任务三 思考感悟
(4)围绕这次探究活动,谈谈你的感受。(2分)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措施的调整关乎国计民 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 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为此,他沿用 唐初的以庸代役制度……它规定:凡不愿服劳役的丁 男,均可以拿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这叫做庸 ……此外,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627年,山东遇大旱,他下令免除当年租税。628 年关中发生旱灾,次 年又命免去关中两年租税。
——摘自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 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 1645 年的 400 余万顷增加到1724 年的 680 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 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番薯等高产作 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 主要经济作物。
——摘自中学历史课本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唐太宗为减轻农民负 担所采取的措施。(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 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 复和发展的原因。(3分)
安徽历史悠久,经济开发与建设成就斐然。
(1)商周时期,今______成为全国炼铜业的中心。
(2)明清时期,闻名全国的手工业有徽州的印刷业和芜湖的______。
(3)建国后,______的建成成为安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元)中叶以后,杂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
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现在)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
一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材料二 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
一一((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三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⑴隋朝时杭州称作
,南宋时称作临安,五四运动时称作
。
从材料一画线处可看出王国维认为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的原因是
。
⑵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依据材料二,归纳杭州商业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材料一概括城市的主要功能。(3分)
②依据材料三,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3分)
⑶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分)
填空题(共7分)
小题1: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
小题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小题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小题4: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是
。
小题5: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是
。
小题6: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炎帝和
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小题7:公元前221年,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朝建立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而这一科举制度使中国的行政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新唐书》
材料三 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取消科举考试。
——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四 谨上溯古制,参考列邦,拟定京师大学暨各省高等学、中学、小学、蒙学章程,候钦定各省,核实兴办,凡名是实非之学堂及庸滥充数之教习,一律从严整顿。
——《清史稿》
请回答:(5分)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朝代?(1分)
(2)材料二中的“武举”最早出现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1分)
(3)材料三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1分)
(4)材料四中建立起“高等学、中学、小学”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出自哪一文件的规定?(1分)
(5)现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即将完成,相信你肯定有不少的收获或打算,请写出其中的一点。(1分)
附加题(10分):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
据此回答:
(1)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科技的标志性成就,请写出四大发明的名称。(2分)
(2)试从政治制度、文化政策和对外政策等方面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6分)
(3)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做才能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2分)
第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