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到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引自《元文类》卷四十
材料三: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摘自《明史·职官志》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制度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中央官制?(1分)举出一位曾在其中任重要职务的重要官员?(2分)
(2)材料二记载的是什么制度?(2分)“中书省”是什么机构?(2分)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2分)文中的“帝”指谁?(2分)材料三相对于材料一和二在制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唐太宗时敢于直谏的著名谏臣是[     ](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     ](     )
A、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B、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D、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历史记载,唐太宗时曾经有人请修复长城,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     )
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
唐太宗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魏征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    )
隋唐时期,中华民族意无穷的魅力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和平繁荣的和谐社会景象。据此完成下列主题探究的问题:
【政通人和的盛世】
⑴大唐时期,社会经济呈现整体繁荣上升的态势,出现了著名的盛世局面。请列举出一个,并写出当时在位的皇帝为此所采取的措施。(4分)
【沿用千年的制度】
⑵隋唐时期开创的考试选官制度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公平竞争的平台,也为统治阶级广选人才创造了一种机制。请写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并简单评价它的出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和善友好的交往】
⑶隋唐时期,中原与国内各民族保持密切联系,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请你“用事实说话”,分别举出唐朝时与吐蕃保持密切联系以及与日本友好交往的事例(各举一列)。(4分)
⑷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唐朝时“和平繁荣的和谐社会景象”?请你自拟一个主题,并举出一项与这一主题相符的史实。(2分)
主题:【                         】
史实:
“三农”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许多国家都很关注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并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送给江南、淮南、两浙等路,并将种植法张榜公布,予以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普及于淮南、江南东西、两浙、荆湖等路。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生产情况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
(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材料四:中国某地的农村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君民关系问题上有何认识?(2分)为此,他在位时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使农民“衣食有余”?(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推动占城稻广泛种植的主要力量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1921年以后苏俄(联)粮食生产出现了什么趋势?(2分)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分)
(4)材料四的民谣歌颂的是中国哪项农村改革?(2分)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2分)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谁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⑴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1分)
⑵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3分)
⑶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3分)
⑷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它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3分)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贞观政要》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这位皇帝在位时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2分)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4分)
(3)材料二反映了这位皇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有效的统治措施?(一项即可,4分)
(4)材料三中的被当时皇帝称为“人镜”的是谁?这位皇帝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一位即可,2分)
唐朝时期一位著名的皇帝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9分)
(1)这段话最早是出自谁的名言?(2分)
(2)他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4分)
(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过去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我们做今天的事,通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你认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