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 赵嘏
(1)以上诗句反映了唐朝实行的什么制度?(1分)
(2)唐朝时期完善这种制度的关键人物有哪些?(3分)
(3)唐玄宗时,新科进士主要考什么内容?(1分)
(4)这种制度对唐朝有什么影响?(3分)
材料一 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2分)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2分)
(2)唐朝对这一制度是怎样完善的?(至少说出2点,4分)
(3)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的结论?(2分)
(4)随着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考试形式由闭卷改为开卷,这说明了什么?(2分)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赏宝此三镜,以防己过。”——唐太宗
材料二:,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请问:
(1)材料一中唐太宗的“以史为鉴”和“以人为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举出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一个例子
                                                                      
(3)他为避免“覆舟”实行了什么政策?
                                                              
(4)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史称他的统治为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二:“以铜为镜,可整正冠;以史做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材料三:“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中这几句话皆出自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之口,这位帝王是谁?他的统治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一,说说看这位君主意识到了什么问题? (1分)
(3)材料二中的“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分别是什么含义?(2分)在他统治时期被重用的大臣有哪些?(2分)
(4)据材料三说明他“终日孜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5)材料四说明这位君主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1分)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1分)写出他统治时期与西域和吐蕃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与唐朝历史上三位著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是哪三位皇帝?(3分)这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一项考试制度的关键完善者,这项考试制度叫作什么?(1分)该制度的创立又与哪个皇帝有关?(1分)
(2)材料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分)导致该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正是因为前面的因素,该材料中的皇帝在统治中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的?(1分)
(3)材料二中的“武后”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什么?(1分)
(4)材料三中的“开元”时期的统治达到了唐朝的最鼎盛时期,该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因此被称为什么?(1分)
(5)其实好的一段统治历史时期与统治者重视人才是分不开的,这些人才中有敢于直谏皇帝,一生曾200多次向皇帝进谏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谁?(1分)唐朝曾有“房谋杜断”的说法,请问是指哪两个历史人物?(2分)
(6)跨越时空,回到唐朝,如果你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你将会怎样统治你的国家。(1分)
学习完唐朝的历史后,某班计划以唐朝的历史为素材出一期历史板报,板报的内容围绕以下的内容进行,请你帮助完成。
(1)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逐渐强盛,出现了两个治世局面,这两个“治世”分别是             、               。(2分)
(2)唐朝时期政策开明,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各举一个实例:(3分)
选官制度                                                         ;
民族关系                                                         ;
对外关系                                                         。
(3)唐朝时期科技文化发达,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各举一个实例:(5分)
科技                                                            ;
诗歌                                                            ;
书法                                                            ;
绘画                                                            ;
艺术宝库                                                        。
(4)根据以上的史实请你为本期的历史板报设计一个主题:(1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魄比黎庶,水能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使唐朝人才辈出?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时期?(5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引用古人这段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10分)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摘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经常告诫臣下的话?材料二是他在哪一位大臣病逝后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该帝王引用古人这段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他采取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举出三个“载舟”导致统治兴盛和“覆舟”导致统治灭亡的帝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2: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3:(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摘自《旧唐书》
回答:
① 根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保持了怎样的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材料3与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综观这三段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请回答:
(1)这是谁说的话?他的年号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他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他说“以人为镜”的人指的是谁?你能说出他统治时期的名相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举出他之前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两个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