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1974年及以后,河南信阳考古发现了两批蔡国的春秋铜器和战国铁器,青铜器用于祭祀,铁器多用于农业生产。材料说明当时
A、生铁铸造由蔡国独断经营
B、青铜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农业生产力有较大的提高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信阳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文中的公田反映了          
A、井田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均田制
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下列图表是对我国古代经济一次重要转变的描述,这一转变 

A.铁犁牛耕的使用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条件
B.标志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
C.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
D.奠定了我国古代产业结构的基础
“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  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
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  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①农事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 ④水利设施的完善,旱涝保丰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