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检索 :
-
教材版本 :
-
课本 :
-
题型 :
-
难易度 :
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歌唱二郎山》)
(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表一
图一 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变化图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
(3)根据表一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利用表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所呈现趋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皇帝信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图7 图8 图9 明朝改制后
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材料四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他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从多个方面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图8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称为什么?(2分)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单概括宋朝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6分)
(5)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右图涉及的政治制度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
②标志着诸侯国退出历史舞台
③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 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口口。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秦朝的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诏文。下列有关铜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铜权上刻的文字是小篆
②铜权可作为秦朝统一度量衡的物证
③铜权表明秦朝商品经济繁荣
④铜权可用来研究秦朝的冶铸业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尺道是连续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官道,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南,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僰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常安继续修筑这条道路,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来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方修筑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秦国(朝)统治者对西南地区的经营状况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务农》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一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唐太宗在当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清代众多的皇帝中,康熙皇帝是口碑最好的。同时,他也是清王朝民族政策的奠基人。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清朝民族政策的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帝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凡十五年,时亦促矣。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1) 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盖赢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柳治徵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中国文化史》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康熙是一位全力奖励学术的皇帝。他收录了五十名饱学之士来编撰《明史》,他们在翰林院博得了优厚职位,令那些经正常科考获取功名的士子嫉妒不已,他还时常赐宴款待一些名儒才子……由于康熙对学术的奖励,几部不朽的巨著编撰了出来,其中最著名的有《康熙字典》、重要的辞书《佩文韵府》、《朱子全书》和一部多达5020册的大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 ——摘编自(美国)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799年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官后,通过法案确定巴黎理工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传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和制图技术,特别是为炮兵、工兵、路桥、造船、军用和民用工程、开矿和地理等技术性的公立专科学校输送学生。” 传记作家奥特在《拿破仑》前言写到“他是一个人类文化的摧残者吗?……把教育绑架到军国主义的战车上……然而,他却是一位法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3)从材料信息来看,康熙和拿破仑对本国文化的发展各有何贡献?据此概括两国不同的文化政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产生不同文化政策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和拿破仑当政时为维护国家统一各自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