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纳士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          
A、分封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B、摒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
C、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
D、士族地主得到较大发展
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中国著名的中古史专家马克垚认为关于封建制度的定义一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二,形成了与封君封臣相适应的封土制度;三,中央势力衰落。”下列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符合马克垚的观点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宋朝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如同向水中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反映的是          
A、“大同社会”的理想
B、宗法观念
C、“三纲五常”的原则
D、分封制度
相比前代,周代的神职官吏在政权机构中大为削弱。一切有关丧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等事,都属于掌礼机构管理,司巫在这一机构中地位是较低的。史官的地位,则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可以说明
A、巫术在周代宗法政治中有十分重要地位
B、古代史官主张轻徭薄赋得到统治者认可
C、儒学崇尚道德的主张成为社会风气主流
D、周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政治进步
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分封制,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说明分封制          
A、使西周实现了对统治地区的严密控制
B、奠定了中国今天疆域的基础
C、传播了周的宗法理念
D、使周的统治长期延续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
(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在美国会计学教授通过DNA鉴定被验明是成吉思汗子孙后,一些孔子准后人获得灵感,想借助染色体,证明自己体内流着孔夫子的血液。这种做法主要说明          
A、现代人有浓厚的历史名人崇拜情结
B、现代社会宗族观念依然浓厚
C、孔子后人对祖先的敬重
D、现代科技为鉴定血缘关系提供依据
“今西安乃古之长安,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周在此兴文立武,制礼作乐,其典章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西周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典章制度”应该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